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很多人会想都不想,脱口而出的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和杜牧等大名鼎鼎的诗人。

而要说起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则与以上人物皆没有关系,它也是一首唐诗,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这首诗就是《悯农》。

这首出自于宰相之手的诗歌《悯农》,写得非常的经典,它时常被贴在幼儿园食堂的墙上,也被贴在中小学食堂的墙上,小学生更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便被要求学习和背诵这首《悯农》。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1)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不熟悉这首诗,虽然不一定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因此,我们在餐桌上只要一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孩子们就会脱口而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且也会立刻变得懂事了好多,不再随便浪费粮食了。

因为他们都知道,每一粒吃进我们肚子的粮食,都非常的来之不易,都是经历了无数个工序和劳动,才来到了我们的餐桌上,更是农民伯伯在烈日下用每一粒汗水浇灌而来的。

而这首诗之所以这样出名,是因为它的语言非常的质朴,说明的道理却非常的深刻,思想性也特别的高。所以,即便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也不需要花太大的功夫,就能掌握其中的含义,也能很容易地掌握其深刻的思想和道理。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2)

一、《悯农》赏析:

《悯农》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这首诗中,诗人选取农民在烈日下锄禾的一个简单镜头,向人们展示了农民伯伯经历了无数烈日的暴晒,经历了无数挥汗如雨的劳作,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辛苦,才换来了我们餐桌上令人垂涎的美食。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粮食。

在诗的一开头,诗人便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描绘了烈日当空的正午,此时赤日炎炎似火烧,而人们为了躲避烈日的暴晒,可能都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喝茶,可能都在家里无忧无虑地睡午觉,可能都在家里安安逸逸听音乐。

可辛苦的农民伯伯们,为了庄稼长得更好,为了能够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他们顾不了日晒雨淋,顾不了风霜雪剑,却依然在田里辛勤耕耘,为田里的禾苗锄草,为地里沉甸甸的粮食而劳作。他们身上的汗水,更是如雨一般,浇灌在灼热的土地上。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3)

这一场景的截取,真可谓是深入人心,为文后的“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效果更是陡增百倍。

如果没有这一场景的截取,那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可能会变得空洞无力,可能会变得苍白没劲。

而有了这一场景做支撑,诗人则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农民这一劳动者千百年来不避严寒酷暑,不避雨雪风霜而终年辛勤劳动的伟大形象,非常的具有代表性意义,起到了一种醍醐灌顶的作用。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但说明了我们享受的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的来历,它还意蕴深刻的点醒了天下人应该珍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非常的具有说服力,非常的具有震撼力。表现了诗人对农民伯伯无限真挚的同情,和对那些不珍惜粮食与不尊重劳动者的人的无限愤懑之情。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4)

而诗人对劳动者的这种无限的同情,以及那些对不珍惜粮食与不尊重劳动者的人的愤懑之情,除了在这首诗中有特别的体现之外,在其他的诗中也有所体现,其《悯农》的第二首诗就是最好的阐释。

《悯农》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在这首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粟”即是小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这里诗人用来泛指各类粮食作物。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是说,春天种下数量极少的种子,到了收获的季节就能够收获无数的粮食。其中的“一粒”、“万颗”都并非实指,而是使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用来说明付出了很多的劳动,也会有换来更多的收获。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5)

特别是在风调雨顺的年月,农民伯伯们在天地里通过了一年的劳作,正常情况下是可以获得丰收的,使得劳动者可以仓廪充实,衣食富足,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只要天下没有懒人,就不可能会发生饿死人的现象,因为种下极少的种子就能收获很多的粮食,而且四海之内没有一寸闲田,应该说大多数人都应该过得富足才是。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诗人便不会接着在后面的三四句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因为显然这是说不通的。

那么诗人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农民伯伯一年四季都在辛勤的劳作,而在四海之内,更是没有一寸闲田,没有一寸荒土,甚至连郁郁葱葱的森林都已经被开荒出来种地,却还有农夫饿死的情况,这真的是让人匪夷所思。

而这种现象的产生,让人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数的农民和劳动者都在辛勤劳动,不过不管怎么样辛勤劳动,却仍然难以解决温饱,甚至在很多时候都发生了饿死人的情况。

而那些不劳动的富人,以及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远离劳动,远离汗水浇灌的田地,却能够住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挥霍着老百姓的血汗钱与劳动果实,驱使着辛勤劳动的底层百姓,真的是极不合理。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6)

但实际上,“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现象在人剥削人的封建社会产生并不奇怪。而诗人能通过诗歌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了出来,说明了他对封建统治下的农民的同情,以及对高高在上的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鞭笞。体现了诗人执笔为民的善良之心,与为民发声的怜悯之情。

二、悯农的作者及其令人唏嘘的结局

《悯农》这首诗是典型的诗红胜过人红,它的作者却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李绅,其诗作对白居易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本人更是唐武宗李昂的宰相。

据唐代《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史书记载,李绅的这组诗大约作于公元799年,是李绅为向时任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求荐而作的诗歌,是李绅早期的作品。

李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悯农》诗以后,在当时的中唐时期就被人们传遍天下。尤其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首。

而在另外一首诗里,他不仅为农民付出了辛勤劳动还被饿死这一现象进行了申诉,更是向世界控告了封建社会统治者与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酷吏的罪行。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7)

一千多年一晃而过,遥想当年的社会境况,年轻的李绅执笔为民,仅凭一首《悯农》就轻而易举地成为名垂千古的诗人,而《悯农》一诗,更是句句都成了千古不朽的金句。

一千多年以来,为农民仗义执言的诗人不在少数,为农民奔走呼号的人亦不在少数。然而纵观千年诗海,竟没有一个人的诗歌能够超越李绅的《悯农》,李绅也因为这首诗被人牢牢地记住。

在今天,“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如金子般的诗句仍然是语短意长,意韵深刻,被每一个家长和老师用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珍惜粮食,感恩社会,为社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还没有走上仕途时的李绅,算得上是那个时代农民的代言人,更算得上是一个勇敢的斗士和诗人。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8)

他通过《悯农》一诗,短短几句话就说明了封建社会的农民不但承受着繁重的苛捐杂税,还受到统治阶级的不断压榨和剥削。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不管是荒年也好,还是丰年也罢,一样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

但是,当李绅走上仕途飞黄腾达以后,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完全发生了变化,他由一个为民执言的诗人,逐渐蜕变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贪官酷吏。

他对下层百姓和人民执行暴政,滥施淫威,再也没有做官之前的悯农之心,再也没有关心民生疾苦的怜爱之情,再也没有关怀天下苍生的广博大爱。

这时候的李绅,再也看不到“锄禾日当午”的农民伯伯,再也看不到餐桌上的“粒粒皆辛苦”,而是一餐就要耗费老百姓的几百贯甚至上千贯的血汗钱。

在淮南当节度使时,李绅对老百姓不管不顾,践踏有加。在带着一双有色眼镜的眼睛里,他看不见民生疾苦。在他的治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暗无天日,终日活在惶恐不安之中。终于,不堪忍受的人们,纷纷渡江淮逃难。

中国名字最响的诗歌(出自一个大唐的宰相之手《悯农》)(9)

由于生活豪奢糜烂,为政暴虐,对百姓滥施淫威,李绅风光一世后,被定为酷吏。按唐朝,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而李绅本人,本可为苍生代言,为百姓谋幸福,成为流芳百世的好官,赢得百姓的爱戴。奈何他功成名就之后,却忘却了初心,背叛了人民,最终使得人们记住了他的诗,却很少有人记住他的名字,才出现了诗红人不红这一现象。

因此,人生一世,不能因时光境遇的变迁而忘记自己的善良;不能因成功升迁或者飞黄腾达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本性;更不能因为今昔的不同而做违背道德与民心的事。

当初李绅执笔为民,倘使他高升后还能执政为民,不忘初心,那么在当时他一定能够受到人们的善待与尊重。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他诗红的同时,人也一定会被世人永远铭记和尊重。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玉露之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