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指的是孩子,儿女;父,指的是父母,意思是,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过错拓展资料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子不教父之过是什么意思?更多详情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子不教父之过是什么意思(1)

子不教父之过是什么意思(1)

子,指的是孩子,儿女;父,指的是父母,意思是,孩子教不好,是父母的过错。

拓展资料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子不教父之过历史词典解释:

意谓对子女不教育是父母的过错。语出宋.王应麟《三字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邵源《对儿女作尊老教》(《长江日报》1993年8月8日):“我想,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要求,还须强调的一面是:‘对儿文作尊老教’!”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来源

了解中国传统童蒙读物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其来源于《三字经》。但实际上,《三字经》中原文为“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按通俗的解释意为:“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有教育学者认为,“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中的“教”本意应该是“送孩子去受教育”,而不是亲自进行教育。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源于中国“易子而教”的传统。

《孟子▪离娄》记载: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要易子而教呢?”,孟子回答:“这是实际情况所限制,教育孩子,必须以正确的道理去教,做父亲的如果照此去 做,而孩子不听,做父亲的必定会生气,会责罚孩子,这样就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另一方面,孩子如果根据平时所见,反问父亲的言行并没有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 害了做父亲的感情和颜面?”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亲自教子,很容易在父子间产生矛盾,伤害感情。所以,古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来教育,以免父子间相互拿 大道理来责求对方,这就是“易子而教”的原因。

《颜氏家训▪教子》也对这种做法给予了解释:“君子之所以易子而教,是因为(诗)里面有讽刺骂人的诗句,(礼)里面有不便转告的告诫,(书)里面有悖理作 乱的记载,(春秋)里面有对淫乱的指责,(易)里面有备物致用的卦像,这些都是父亲不能向自己的孩子直接讲述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样说来,教育的责任自古就涉及到老师和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