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商朝建有蒲城国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有郡或国,隋朝开始置州,清朝升州为府,民国初曾一度置道,国民党政。滨州地名历史故事?更多详情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滨州地名历史故事(1)

滨州地名历史故事(1)

滨州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不断出土问世。

商朝建有蒲城国。

秦朝开始建县,西汉起先后建有郡或国,隋朝开始置州,清朝升州为府,民国初曾一度置道,国民党政府先后置第五和第十行政督察专署及鲁北行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著名的渤海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

建国后,滨州行政区域不断调整、变更:

195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决定,撤消渤海行政区,对原辖专区进行调整,建立惠民专区,党政机关驻惠民县城,辖惠民、阳信、无棣、沾化、滨县、蒲台、博兴,和已属东营的利津、垦利、广饶,已属淄博的高青、齐东共12县。

1958年10月,惠民专区领导机关迁驻滨县北镇新建城区。

1958年10月30日,中共山东省委通知,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专区领导机关迁驻张店。

1961年1月,撤消淄博专区,复置惠民专区,专区领导机关迁回滨县北镇。

1967年2月27日,中共惠民地委与惠民专署被地区革命委员会代替。

1971年6月5日,重建中共滨州地委。

1978年7月10日,惠民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惠民地区行政公署。

1984年,为了与滨州市统一地名,惠民地区党政机关驻地北镇改为滨州。

1985年,全区辖滨州市和滨县、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高青共一市八县。

1992年3月,为了使地区与驻地名称统一,惠民地区改名为滨州地区。1994年,全区辖滨州市和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共一市六县。

2000年,撤地改市,在滨州地区原有行政区域建立滨州市,辖滨城区和惠民、阳信、无棣、沾化、博兴、邹平一区六县。

2001年4月,在滨州市新市区的西部成立了省级开发区,此后滨州市所辖为两区六县。

名称来历

滨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县制,五代后周改渤海县为滨州。元朝实行三县联合称作一个州,这样就沾化,蒲城,渤海,三县合称滨州,因为三县都靠海所以取“滨”命名。

滨州市市名由来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区行署驻地滨州市,惠民地区改为滨州地区。

沾化,1195年更名为沾化县,县名取义于汉代龚遂治渤海“海滨之民”复沾圣化。邹平县西汉以前,夏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在邹平之域,立邹侯国。

惠民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为武定府,置惠民县为附郭,因有明代开凿的排水渠惠民沟而得名。

阳信,阳信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阳信县,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

无棣:“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以县城南临无棣沟取名无棣

博兴:五代时期,梁朝沿袭唐代建置,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献祖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