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 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 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 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儒学是如何在汉代兴起的?更多详情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儒学是如何在汉代兴起的(1)

儒学是如何在汉代兴起的(1)

①现实需要: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

民 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经 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②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 学之士数百人,担任官职。

③个人发挥: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与阴 阳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 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 要。

儒学是如何在汉代兴起的(2)

儒学是如何在汉代兴起的(2)

汉初,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叔孙通制礼仪,陆贾、贾谊等让刘邦尊儒,融合诸子思想发展改造儒学,适应统治需要,扩大儒学影响力。汉武帝时最终成为统治思想同时开始经学化、政治化。汉宣帝、汉成帝时经学统治地位全面确立,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加强了经学对行政的干预和影响。

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揉合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开始赋予儒家思想以哲学和神学的内涵。满足汉武帝将君主权力绝对化、神圣化的内在要求。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但人君要仿效天道实行仁政;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等主张,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思想方面。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一些思想杂糅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更适合于统治的思想。如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进一步神化君权。此时期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政治方面。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学。

教育方面。第一,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主要为儒家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第二,兴办太学,由“博士”负责讲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可到政府任官,打破了贵族世代为官的规矩,有助于社会平等。第三,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的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各地方得以推广,在民间也处于独尊地位。

儒学是如何在汉代兴起的(3)

儒学是如何在汉代兴起的(3)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糅合了儒、法等多家学说的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能获得“独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