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岁85),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可是,刘墉的先祖原来是世代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关于清朝刘庸的资料?更多详情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清朝刘庸的资料(1)

关于清朝刘庸的资料(1)

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岁85),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

可是,刘墉的先祖原来是世代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今砀山县属安徽,所以安徽人也认为刘墉是他们的乡亲),与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是同乡、同族。

元末明初社会动乱,他们迁居到今天的山东日照。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又迁居到今天的山东诸城。可谓\"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刘墉的高祖父刘通明末时曾考中了秀才。清军入关时,刘家率先归顺了大清朝,逐渐受到重用。

此后刘家在历次的科举考试中接连得中,官运也逐渐亨通起来了。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于顺治九年(1652年)参加顺治朝的进士考试,一举考中。从这一年算起,到嘉庆十九年(1814年)为止,前后一百六十二年间,刘家共计考中进士十一位、举人三十五位。刘必显考中进士后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家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刘墉的祖父刘启(名字有错)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后来官至四川布政使,刘的二哥刘果则官至江南学政。

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开始,刘氏一门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文恭公\"刘之。祖孙三公二宰相,成为实实在在的名门望族。其中,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最受清朝廷重视,官居内阁大学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要职,乾隆十九年又加太子太傅。

刘统勋死后,清朝皇帝赐其谥号\"文正\"。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山西省太原府知府、冀宁道台、江宁府知府、陕西按察使、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

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前些年,在一些电视剧中,刘墉被说成是\"罗锅儿(驼背)\",因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有关他的事迹也广为流传。那么刘墉真的是罗锅儿吗?这首先要从清代的取士、选官标准说起。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

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

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当然,关于\"刘罗锅\"的称号,也是事出有因。据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刘庸的祖籍砀山大刘庄在哪里呢,就在现在砀山县刘暗楼乡的最北部刘大庄(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