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汉代得到极大发展,可以说是儒生和皇权合作的产物,儒生迎合了皇权的需要,皇权选择了儒学楚汉相争之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战乱之后,民众渴望平静的生活汉初采用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主张清静无为可七。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更多详情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1)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1)

儒学在汉代得到极大发展,可以说是儒生和皇权合作的产物,儒生迎合了皇权的需要,皇权选择了儒学。

楚汉相争之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战乱之后,民众渴望平静的生活。汉初采用黄老之术,轻徭薄赋,主张清静无为。可七国之乱让汉景帝明白,加强中央集权才能更好的统治国家。

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强国力,对抗匈奴,势必要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皇室权威。

而儒学经过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到了汉朝时已经非常成熟。儒家大一统的学说,君臣伦理观念,强调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王权,非常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所以,汉武帝选择了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2)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2)

关于这一论题,笔者七录书斋认为:儒家之所以在汉代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我们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儒家是什么?

儒家主义思想学说,就是由周礼等一系列制度演变出来的一套国与国、君与君、人与人之间的制度要求和思想品德准则。西周的“分封制”是儒家主义思想理论的伟大实践。在天下还有个周天子的时代,这一学说有着“核心价值观”的至高地位,也是所有贵族基础教育的必须课。这一思想的学者,忠实拥护者和践行者则是“儒生”。

然而“礼乐崩坏”之后,各国之间开始互相蚕食,生产力也大大提高,再守着周礼那一套思想确实有点儿落后了啊,儒家是“基础学科”,但是应用层面需要更先进的操作和管理制度,光讲一些思想品德的大道理已经无法继续适用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君主迫切的需求是“集权”和不是“分封”,各国开始变法,“分封制”的制度开始逐渐地转向更加先进,基于法家主义思想的“郡县制”。

二 董仲舒的变革和进化

董仲舒正是儒家变革的代表,这时候儒家已经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做出了一系列地自我蜕变。董仲舒不是唯一的儒家改革家,儒家的变革最早在叔孙通的时候就已经为满足刘邦“重塑天子权威”的需求做出变通了 - 注意,这时候儒家已经变革成为维护“集权”制度,而不是还死守“分封”制度不放了。

至于汉朝的那个“儒家”,已经深度和法家融合,深度融合“郡县制”制度,成为适应大一统格局下的“刘彻新时代大汉特色儒家主义思想”,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仅仅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已。

三 略谈儒学之兴

1,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颜氏之儒,据说是颜回 所传;曾参 作《孝经》、《大学》;其孙 子思 作《中庸》、《子思子》;孟子受学于子思门人,学通五经,著《孟子》;吴起曾拜曾参为师,虽然后来所见不合;韩非受学于荀子 等等。儒家学者虽然分裂,但儒家学派已经滋然大盛了。

2,先秦时齐鲁两地的儒生讲学授徒已蔚然成风,虽然有秦火之殃,但是到汉代经过朝廷提倡又迅速发展起来。浮丘伯授《诗经》、高堂生授《士礼》、伏生授《尚书》、胡母生授《公羊春秋》、田何授《易》,都是史籍有名者。汉初时黄老之学因为窦太后的提倡还能与儒学分庭抗礼,到武帝时,已经颓然大败了。武帝做太子时的太傅王臧,是儒家申培生的弟子,后来官拜九卿;赵绾,为御史大夫;太尉田蚡、丞相窦婴“俱好儒术”,武帝受这些人的熏陶,自然就埋下了心向儒术的影子。后来武帝诏举贤良对策,研习《公羊传》的董仲舒脱颖而出,其《天人三策》非常符合统治需要,因此颇受青眼。等到了公孙弘以《春秋》拜相,“天下学者靡然乡风矣”。

我们总的来看,似乎是武帝影响了儒学的兴盛,其实是因为儒学的兴盛影响了武帝,只不过武帝给了儒学应有的地位。儒学作为一门学问,自孔子始授,是孔子给了子路这样的底层人接触文化的机会;经其弟子、再传弟子的传播,接受儒学文化的人越来越多,遍布全国。然后接受儒学教育的人反过来又影响朝堂,于是儒学大盛,从孔子私家教授的一人之儒到一门之儒,最后变成天下之儒了。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3)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3)

转发:

汉武帝做了皇帝之后,需要加强他的中央集权统治,老子的宽容思想就不再合适了,于是,汉武帝就提倡等级思想,尊重皇帝的权力.

公元前140年,丞相卫绾对汉武帝说,现在推荐的官员,都是喜欢法家的思想,但不利于统一思想,他们的言论经常有扰乱舆论的危险.汉武帝于是让各地官员推荐懂得儒家思想的人,他亲自主持考试.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问题时,回答得非常好.从此,汉武帝就开始重视儒生了,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有的还做了丞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很多的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而且法官也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法律.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

汉代儒学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一是汉朝统治者实现大一统的需要;

二是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西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边境不宁,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取代以前的“黄老之学”。董仲舒把儒学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新儒学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和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加强君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形成封建伦理道德规范。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统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4)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4)

儒学在汉代进行了转型。之前的儒学是向帝王出售的一种治国方略。转型后变成了捍卫皇权的一种学说。加之儒学提倡温良恭俭的自我修养。这一切都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于是在皇权的培植下,儒学开始大力发展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5)

儒学为什么在汉代得到发展(5)

首先,问题就错,不仅仅是汉,其次,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周王朝的结束,华夏正式进入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中央集权管理约束,华夏进入百家争鸣时代,迎来了文化发展的高潮。每种学术流派,都希望进入实际应用层面,因此,各种学术流都或多或少的被各诸侯国应用,到后期的秦国,采用了商鞅的法家方略,开始变法,顺应天时,强秦崛起,扫荡寰宇,统一六国,第一个正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始皇帝诞生了!

法家严苛,加上六国难以平愤,赵高专权,二世太弱,一切因素叠加,乱世开启,楚汉争霸,刘邦得了天下,大汉创立。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坑的是其他学术流派。天下苦秦久矣,大汉需要一套新的,不一样的思想,儒家很合适,既然选择了儒家,中央集权制度下,是要求统一思想的,不能各种声音都有,儒家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

后世帝王发现,儒家这套东西真好用,把帝王伺候的很舒服,所谓的民是啥东西!鲁迅说的好,历史字离行间都写着吃人两字。

回到问题本身,既然这套东西这么好用,后期帝王家怎么可能不花功夫完善他,明清的程朱理学,多强大,所有读书人不都仰附其下,美国百年,把一泱泱大国踩在脚下,百年屈辱,不正是因为那套东西太强,毒害人太深。

唉!余毒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