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父亲的叔叔,我们应该称呼叔公,或者是叔爷爷也有直接就叫爷爷的,这个是按自己的爷爷第兄几个人,然后按顺序来叫,如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等出了自己的爷爷,别的父亲的叔叔就可以按排到几,就可以叫几爷。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更多详情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1)

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1)

自己父亲的叔叔,我们应该称呼叔公,或者是叔爷爷。

也有直接就叫爷爷的,这个是按自己的爷爷第兄几个人,然后按顺序来叫,如大爷爷,二爷爷,三爷爷等。出了自己的爷爷,别的父亲的叔叔就可以按排到几,就可以叫几爷爷。

当然,一个地方一个叫法。

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2)

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2)

自己父亲的叔叔,应该如何称呼呢?

我想应该这样称呼吧,我感觉是不是这样,应该是叫排行老几,就叫几爷爷吧。好像是这样称呼的。

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3)

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3)

父亲的父亲叫爷爷,父亲的叔叔应该叫小爷爷

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4)

自己父亲的叔叔 应该如此称呼(4)

古代是有仲父、季父的说法的。

其实在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之前,最早人们是以天干来排长幼次序的,商王武丁卜辞中就有父甲、父乙、父丙之类的称呼,后来才出现伯父、仲父、叔父、季父的称谓,仲父指父之大弟,季父指父之幺弟。《释名》中就有解释:

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仲父之弟曰叔父;叔,少也。叔之弟曰季父;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

(注:「季」和「癸」上古读音相近)

「仲父」既然指父之大弟,就有仅次于父的意思,所以就和「亚父」一样被后世君主用作对臣下的尊称,有事之如父的含义,如秦王嬴政就尊吕不韦为仲父。

至于「季父」,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就自称「季父愈」。韩愈之父韩仲卿生子四人,韩愈是老幺,所以对其侄子就称季父了。

当然,与伯父和叔父相比,仲父和季父用的确实没这么多,后来慢慢义位发生了变化,仲父、季父也就基本被叔父替代了。至于其中具体的原因我并不清楚,我猜测或许是由于仲父、季父只是特指父亲的大弟和幼弟,叔父则可以用来泛指父亲其他的弟弟,一开始用的就较普遍吧。匿名用户提到的《史记·管蔡世家》就是个好例子: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注:《列女传》与《白虎通义》也都记载有武王兄弟的名字,与《史记》记载基本相同,只是个别细节上略有差异,不影响下面的结论)其中三子到九子都是叫「叔」,只有长子叫「伯」、幼子叫「季」。(细心一点的话或许会注意到四子「周公旦」不是「叔」,但实际上司马迁在后面就解释了,「封叔旦于鲁而相周,为周公」。所以周公旦就是叔旦,周公是其尊称,同理武王发应该也就是仲发。)再到后来,伯父、叔父简化为「伯」、「叔」的单称(如《颜氏家训》:「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另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于父之昆弟,必称伯父、叔父,未有但呼伯、叔者」),又进而变成口语中的「伯伯」、「叔叔」了。至于仲父、季父,虽然到近代还是有人会在书面语中使用,但口语中早已没人会用,也就没有「仲仲」、「季季」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