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中写道:司马昭因灭蜀有功,被尊为晋王,有大臣向他报祥瑞,司马昭乐极生悲,心中激动,结果发生了中风,第二天就病危身亡了可见,司马昭是“中风。司马昭之死原文?更多详情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司马昭之死原文(1)

司马昭之死原文(1)

《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九回“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中写道:司马昭因灭蜀有功,被尊为晋王,有大臣向他报祥瑞,司马昭乐极生悲,心中激动,结果发生了中风,第二天就病危身亡了。可见,司马昭是“中风”而死,并不是司马炎害死他。

司马昭被尊为晋王后,虽然曹奂是皇帝,但是曹魏的政务都由司马氏掌握,“时奂名为天子,实不能主张,政皆由司马氏,不敢不从”。司马昭将司马炎立为晋王世子作为他的继承人。一天,有大臣向司马昭汇报称,襄武县出现了祥瑞,“天下换主,立见太平。”预示着司马氏将要成为天子了,大臣向司马昭建议:“此乃殿下之瑞也。殿下可戴十二旒冠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备六马,进王妃为王后,立世子为太子。”这就是要逼着曹奂禅位给司马昭。司马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样、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

司马昭中风不语、不能言等,均为中风的表现。司马昭位居高位,养尊处优,膏粱厚味,脂质堆积,动脉硬化,加之灭蜀有功,尊为晋王,心中暗喜,兴奋性增加,致使血管破裂而发生中风,正所谓“乐极生悲”是也。

“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邪气藏府病形》等篇。中风又称“卒中”,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嘴斜,半身不遂,言语不能等症。中医学又按中风的病情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四个类型。司马昭中风当天不能语,第二天虽然病危,却能用手指太子司马炎,说明司马昭临死前神志仍然清醒。正是中风由轻而重、由中经络到中腑脏的表现。司马昭中风而死,时年只有54岁。

司马昭之死原文(2)

司马昭之死原文(2)

司马昭怎么死的?

《晋书》寥寥数语:咸熙二年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三国演义》写的比较详细:有个身穿黄衣的白胡子老头在闹市喧嚷,该改朝换代了,司马昭应该立王后太子了,说完不见了。司马昭听了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

司马昭死得蹊跷。照说司马昭一向身体倍棒吃嘛嘛香,五十五岁的年龄也不大,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怎么会突然中风不能说话,第二天就死掉了呢。临死为啥手指司马炎?有人说,这是托孤之意,让诸臣辅佐司马炎继承大统。其实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他是被司马炎下毒害死的。

司马懿晚年垂死一搏干掉曹爽之后,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野心,但是自己日暮途远,朝中忠于曹魏的异己者还很多,外有吴蜀掣肘,因此在他有生之年完不成篡魏大业,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

其实司马师比司马昭能耐大多了,文韬武略都是佼佼者,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子嗣,临终把篡魏大业托付给司马昭。司马昭为了表示对兄长的尊重,就把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成为司马师的儿子,屡屡扬言,我的位子就是我哥给的,我死之后,我要把王位(司马昭是晋王)传给我哥的儿子。司马攸性情温和,恭俭孝悌,深得司马昭宠爱。

有人劝司马昭篡魏,司马昭说,如果魏朝气数已尽,吾愿为周文王。周文王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按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他应该把王位传给伯邑考才对。但是他却传给了姬发,派伯邑考进京当人质,最终被纣王杀死。因此司马昭这里有弄死司马炎的意思。

司马炎作为长子,理应成为世子,现在眼看要被弟弟抢了王位,而且小命不保,只好暗中串联一帮朝中大臣为他说话。山涛谏曰:“废长立幼,违礼不祥。”王祥(就是卧冰求鲤的孝子王祥)谏曰:“前代立少,多致乱国,愿殿下思之。”何曾也跟司马昭说,司马炎比司马攸更适合立为世子。第一,名字应天顺人。汉为土德,魏为木德,木克土,所以曹魏取代了刘汉。晋乃舜帝之后,为火德,要取代魏的天下,火克木。司马炎名字为炎,炎即火焰升腾之像,正应道统。第二,司马炎不是省油的灯。“长发委地,双臂过膝,聪明英武,胆量过人”,跟大耳贼刘备一样,都是潜龙之相,遇风云就要腾飞。如果司马攸当了皇帝,司马炎肯定不服,到时候难免一场血雨腥风,司马攸能不能干过司马炎还难说呢。为了晋室长远考虑,应该立司马炎。

司马昭也是血雨腥风一路闯关过来的,明白其中利害,权衡利弊,决定传位司马炎,不传司马攸。但是父子之间因此有了隔阂,司马昭晚年经常梦到被自己灭门的仇人前来复仇,神智混乱,对司马炎屡有斥责之言,司马炎怨惧交加,又听说司马昭有废立世子之意,最终图穷匕见,对司马昭痛下杀手。司马昭临终手指司马炎而不能言,恨然而死。